春風滌蕩師者心
海豐縣海豐中學 洪澤春
師者,多美妙的兩個字,帶著重量,沉甸甸。韓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自古而今,推動時代車輪向著更廣闊更輝煌前行的一切底子,就是為師者。
舊時,在鄉野,在私塾,在魯迅的三味書屋。而今,在鄉村,在僻壤,也在城市,在創均創強的春風里。
1997年我大學畢業,沒有選擇留校,恩師很是惋惜,與之告別,說自己要回家鄉當教師,他語重心長和我說,牢記校訓,知行合一。回到汕尾海豐,我到一所鄉村中學任教。從鄉政府借用的小學教室,從簡陋的三尺講臺開始,成了孩子們的主者,他們叫著老師。往后年月漸深,講臺,黑板,粉筆,成了終身的伙伴。手中的粉筆,落在黑板上便有了情懷,便可抵御風霜雨雪,便生出智慧的根芽,孩子們才有了不辜負時光的成長。
兩年后學校搬遷,愛心人士資助建造兩幢新教學樓,配置電腦房。我雖為理科生,憑著在大學任社團刊物主編的經驗,帶孩子們把稚嫩的文字在WPS排版,拷貝后拿回家,愛普生針式打印機換成紅色帶,做好封面,再換成黑色帶,把作文打印后結成集子。孩子們對這種神奇的轉化驚嘆不已,求知的孩子在路上,樸素純真,稟賦各異。葆有好奇心的人,能撬動地球。有個孩子特別靈敏和善問,被我安排在黑板一角做難度較大的題目,我繼續給底下的孩子們上課,這個特立獨行的學生后來去德國留學,所謂山溝溝里飛出了金鳳凰。
學校有一排簡易的教師宿舍,宿舍前面的空地,大伙拿來開墾,四時種不同瓜果蔬菜,圍起竹籬笆,天然的植物園。學生放學后,喜歡到園子里來,捉瓢蟲,挖蚯蚓,摘豆角。偶有調皮的孩子,趁人不注意,強扭未熟的雞蛋果,汁液四濺,引得眾人哄笑。有細心者,頭天來看瓜,翌日驚喜,說瓜果一夜長大。在這方小小的天地,意趣盎然。
十幾年過去,鄉村學校分流了,我內心十分懷念那段珍貴難忘的歲月。
到縣里中學后,我自詡農夫,帶著綠色理念,耕耘廣袤的知識土地。順應時節,闊綠瘦紅,仰望蒼穹,滿天星光。
德國的學生回來了,和其他在外學生來看我,一道站在教學樓上。
“老師,學弟學妹們在多媒體教室上課,校園真漂亮,和發達城市的校區相差無幾。”
“創均創強的春風吹過,教育前景越來越好了。”
“老師,看您拍制的視頻,有紅場紅宮,還有紅色文化示范村呢。家鄉變化這么大,看得我們早就想回來走一走。”
“世界上有兩個紅場,一個在莫斯科,另一個就在海豐。我們身處革命老區,都是革命后代,值得我們驕傲和終生銘記。這就是我們美麗的家鄉呀!”
“老師,為什么您總喜歡拍校園里的樹木,拍不完的木棉花和鳳凰花呢?”
“木棉是英雄樹,鳳凰花開,滿樹紅火,如烈焰,如騰飛的鳳凰!這不,身邊不就站著金鳳凰嗎?”
白居易說“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此等美意,像開一壇塵封老酒,使你沉醉。你聽得見淙淙溪流,也看得見花枝春滿。
在這個豐盈的世界,此種明亮和精神,支撐著師者與天地日月同行,融化在一段段可親可懷的光陰。在校貌換新顏的變化,在孩子眼神與你交匯的剎那,在你聽到感激的話語,在他們飛躍的喜悅,在學生亦成了師者的重逢,那都是貼心的溫暖。
這些暖心的時光都被我小心翼翼的記錄和留存。
師者,教書育人,于有形無形處,于細微處。在校園這片別有洞天的土壤上,是一顆顆讓人心底顫抖的種子。未來新竹高于舊竹枝,但眼前老干為扶持。哪怕是一片落紅,化作春泥仍護花。千百年來,這樣一種修為和意志,薪火相傳,源源不息。
醫者仁心,師者亦如是。從春秋戰國的孔孟大家,到民國時代的先生,愛國曠達,一生風骨,靜水流深。師者,在文化歷史的長河中,經受時光的淬煉。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沉淀著歷史的高遠,迎來蓬勃盎然的生機。葆有赤子之心的我們,步伐矯健走進闊朗清新的校園,迎面的空氣都是新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