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洋鎮位于陸豐市東北部,東接惠來縣,西連八萬鎮,南與銅鑼湖農場為鄰,北依陸河縣、普寧市。該鎮紅色資源豐厚、紅色遺址眾多,在大革命時期享有“小延安”之稱。近日,記者在該鎮干部帶同下瞻仰了部分紅色遺址。
?
?
大革命時期陸惠縣委據點
1925年,彭湃領導的農民運動風起云涌,陂洋較早成立農會組織,支持東征。古大存在大南山建立革命根據地后,1930年創建了紅十一軍,陂洋就是重要的活動據點。在東江革命根據地最困難時期,古大存同志帶領僅剩的17名戰士到陂洋堅持革命斗爭。
1928年,紅軍在芹洋村就設有傷員寮,其中最大、最后方的傷員寮設在割窩山里。紅二師、紅四師部隊轉戰潮惠普等地與國民黨部隊發生多次戰斗,由于敵強我弱,傷亡很大,大部分紅軍傷員轉移到芹洋村來醫治。
1931年三月初十早晨,在割窩山里發生了敵人偷襲紅軍戰士傷員的事件,74位紅軍戰士全部英勇犧牲在芹洋村的割窩山里。大革命失敗后,為了保住革命火種,革命工作轉入地下,部分轉移到偏僻山區。當時,鐘壬受上級委派在海豐縣帶領鐘馬寧等到金坑石盤坑繼續搞革命工作,還有周育、蔡俊、陳杰等革命同志,后來陸惠縣委在大埔縣也相繼搬到石盤坑,陸惠縣委設在石盤坑祠堂。
1931年1月,中共閩粵贛邊區特委西南分委決定,劃陸豐東南的金廂、碣石、湖東、甲子、南塘、博美和惠來西北片的環中區,揭陽的河婆等地建立陸惠邊區縣。1931年6月,中共陸惠縣委會成立,縣委機關設在陂洋鎮深坑塘麻村,隸屬于東江特委領導。1931年6月至1933年1月,陳醒光、馬毅友、古大存、盧世光等先后擔任過中共陸惠縣委書記。
這期間,曾有13名紅軍戰士在戰斗中犧牲,解放后,其中5名戰士找到骨骸,被安葬在陸豐革命烈士陵園。
?
紅二師在海陸豐的最后戰役
1928年6月,海陸豐蘇維埃政權遭受挫折,紅二師成立了新的師委,和陸豐縣委召開聯席會議,討論了部隊的應急措施,決定部隊折向陸豐東南的內洋,伺機往惠來發展,打通與東江特委聯系的通道。
6月13日,紅二師召開動員大會。關于這次動員大會以及會后部隊轉移前往內洋的情況,當時與紅二師在一起的朝鮮同志金山1937年與美國記者尼姆·韋爾斯交談時作了如下的回憶:“我們在山上集合,開了最后一次大會。山上瀑布發出凄涼的響聲。在這種悲慘的氣氛中,我們浸洗我們的傷口,估計我們的犧牲人數,討論我們的缺點和力量。我們依然沒有吃的。”“許多人非常虛弱,有些人因進行隱蔽和在水中行進多天,腳和腿腫得很厲害,以致簡直不能站立。但大家都堅持要去,因為我們個個都曉得,留在后面的人必定死掉。要是他們繼續行進,至少會死在斗爭中,周圍有自己的同志。”“白天我們半睡著隱蔽在草叢中,其間,廣東的大瘧蚊吸去了留在傷者身上的鮮血。像我自己一樣,幾乎每一個人都患上瘧疾。” 部隊分兩批轉移到內洋,除小部留駐內洋外,其余的分駐陂溝、坪石。
紅二師的行蹤很快就為敵四十八團發覺,立刻調兵向陂溝、大坪壓迫,并聯絡惠來敵軍夾擊。駐惠來的敵第五軍十三師第二補充團于19日派出四個連前往助戰。對敵軍的調遣,紅二師并未覺察。在休整兩日后,部隊于19日分兩路圍攻八萬圩地主民團,試圖解決給養問題。該圩地主民團百余人據險抗守。午后5時,敵四十七團團副王國華帶兵兩連及機槍兩艇,從博美追蹤而至,增援地主民團。紅二師由主動變為被動,激戰中,師長董朗足部受傷,犧牲的紅軍戰士近百人。這是紅二師組建以來付出的代價最為沉重的一次戰斗。
傍晚,部隊撤出戰斗,轉移至內洋后壁坑村。敵軍又尾跟隨而至,紅二師經頑強抵抗一陣后,退回坪石。第二天,駐惠來敵第二補充團派出四個連趕至,紅二師又奮起與敵作戰,擊斃敵10余人,但繼續東進的道路終于被敵軍截斷。紅二師師部無法與惠來的東江特委機關取得聯絡。除小部分(約40人)掉隊留在陂溝附近外,大部隊只得于6月21日轉道回激石溪。留在陂溝附近的這小部分隊伍中,有朝鮮同志金山等,后來他們進入惠來,與東江特委取得了聯系。紅二師經歷多次戰役,最后只有120余人表示堅持革命,繼續斗爭。因此受到海陸惠紫暴動委員會的處置。七月,撤銷番號,對于愿意離開東江的軍官,則護送去香港找廣東省委,另行分配工作;繼續留下的士兵,則編入紅四師,擴充紅四師為勁旅,做大暴動的主力;稍后,又分散到紅色鄉村去當農民赤衛隊。
?
解放戰爭時期東縱六團活動區域
解放戰爭時期,東江縱隊第六團在團長莊岐洲、政委劉志遠帶領下進駐陂洋芹洋村,成立了以莊岐洲為縣委書記的陸豐縣委(代號為“黑海”),領導陸豐人民開展武裝斗爭。
?
編輯:鄭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