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流行季
也到了各種蟲類出動的季節
清明掃墓或是出游踏青
小心被這個小黑點“叮”上
相關案例:
案例①
吳奶奶(化名)今年70多歲,有時會去山上干農活。前兩天,吳奶奶突然感覺自己的耳朵很痛。鄰居幫忙查看后,發現吳奶奶的耳朵背部有一個黑色的“小圓粒”。有鄰居猜測,“這會不會是蜱蟲?”
于是,吳奶奶去了當地一所衛生院就診。經檢查,診斷其為蜱蟲叮咬,而且蜱蟲頭部已經鉆進皮膚。經治療,吳奶奶已無大礙,目前還在觀察期內……
案例②
近日,某地一醫院收治一例蜱蟲叮咬病例。
患者周先生(化姓)到山里踏青,回家后感覺右腿腿肚子的外側發癢,仔細一看,皮膚上有個“小黑點”。
他試著用鑷子拔,怎樣都拔不下來。到醫院時,蟲子因為吸飽了血,身體變得圓鼓鼓的。醫生使用麻藥讓蟲子麻痹后,用鑷子小心翼翼地從皮膚上取出來,再對傷處進行消毒沖洗和消炎處理。
蜱,又名蜱蟲、壁虱
俗稱“草爬子”
每年春季蜱蟲便開始活躍
01.
吸血后“變身”
蜱蟲吸血之前的體型
可能只有一個芝麻粒那么大
但吸完血之后
它能增長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02.
“活動”地點
蜱蟲通常出沒在
草叢、灌木叢、森林等植物茂密的地方
以及動物體表
在戶外遛狗、露營、園藝、采茶、耕種
都可能會與蜱親密接觸
也有人在院子或社區里感染蜱蟲的先例
03.
“捉迷藏”部位
蜱蟲一般寄生在
動物皮膚較薄、不易被搔到的部位
例如人體的
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
04.
嚴重可致死
被蜱蟲叮咬后
蜱蟲的唾液會引起
周圍血管炎局部充血、
水腫、出血及角質層變厚
如存在蟲媒傳染病病原體感染
可能還會出現
高熱、頭痛、嘔吐、腹瀉等癥狀
很多人會誤以為是感冒發燒
結果耽誤治療
如果被攜帶新型布尼亞病毒的蜱蟲叮咬,可能會引起“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簡稱“發熱伴”,以發熱、血小板減少和白細胞減少為主要臨床表現,部分患者可因多器官衰竭死亡。
新型布尼亞病毒
又稱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SFTSV)
也叫“蜱咬熱”“蜱蟲病”
每年4月~10月多發
以青壯年居多
主要通過攜帶該病毒的蜱蟲叮咬傳播
05.
被咬了,千萬別硬拔
被蜱蟲叮咬后
不能拍!不能硬拔!
更不要“暴力”拍打!
正確的做法是
??
先用酒精涂在蜱蟲身上;
再用小鑷子貼近皮膚的位置輕輕夾住蜱蟲頭部,垂直皮膚方向把蜱蟲拉出;
隨后用碘酒或酒精消毒被叮咬的部位。
注意:如果蜱蟲叮咬得很牢固或鉆入過深,請盡快到正規醫院處理請醫生處理。如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及紅斑等癥狀,要及時就診,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06.
防蟲“5步”
在野外盡量穿長衣長褲,將褲腿塞進襪子,防止蜱蟲接觸皮膚。
避免進入有高草和落葉的植被茂盛區域。
戶外活動后檢查皮膚、裝備和寵物,及時發現有無蜱蟲。
進入室內后2小時內洗澡以幫助洗掉爬行的蜱蟲。
用烘烤或暴曬的方法除掉衣物上可能存在的蟲卵。
最后提醒大家
出沒草叢、灌木叢或樹木繁茂的地區
請多注意
游玩后及時檢查身體表面
衣物上有無蜱蟲附著
回家后最好能夠及時淋浴
讓蜱蟲無處藏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