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來自汕尾市中級人民法院的石佛騰被選派到陸豐市陂洋鎮芹洋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并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駐村以來,石佛騰始終堅持“問需于民、實干為民”,傾聽群眾“心里話”,緊盯群眾的“關心事”,謀劃群眾“致富路”,將駐村幫扶工作牢牢記在心里、握在手中、扛在肩上。山地多,易發生地質災害,土地細碎化較為嚴重……這些一直是芹洋村發展的瓶頸。“村里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來的大多是老弱病殘的村民。”石佛騰說。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石佛騰卻不輕易言棄。駐村三年來,他實地走訪調研鄰鎮多個村莊的產業發展情況,深入了解芹洋村區位交通、經濟人口、土地利用情況及人文資源歷史等概況,邀請陸豐市土地行政機關專業人員測繪土地性質范圍,與村“兩委”干部數次開會研討產業發展。自古香茗出深山,好山好水出好茶。立足芹洋村的資源稟賦,石佛騰把茶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發展方向,撰寫了《陂洋鎮芹洋村關于茶葉生產基地建設項目的可行性報告》。“雖然調研結果顯示這條路走不通,但也算是邁出了第一步。”石佛騰并不灰心,很快他在調研過程中又找到了新的方向,為村集體清理不規范合同,護好村集體“錢袋子”。今年,汕尾印發了《汕尾市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考核辦法》通知,要求攻堅清產核資管理,其中就包括深入推進不規范農村集體經濟合同專項清理行動,這給了他極大的信心。身為汕尾市中級人民法院二級法官助理,石佛騰利用自己的法律專業素養,全面梳理了村組集體資產資源承包(租賃)合同中存在的不規范問題,明確集體資產的名稱、價格、時限等具體條款,仔細盤點每一處集體資產,逐一審查每一份合同,保證集體資產不流失、農民利益不受損。在石佛騰看來,規范村級合同內容對村集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至關重要,他以此次開展農村集體經濟合同清理規范工作為契機,積極推行最新村組集體資產資源承包(租賃)合同簽訂程序與備案管理制度,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經濟合同管理,推動農村集體資產收益“顆粒歸倉”。石佛騰還通過優化集體收入資產配置,強化投資管理,將村集體30%的生態林收入納入了集體經濟賬目,并投資產業園區標準廠房、湖東龍騰市場及市產業園區鄰里中心等項目,去年共為村集體經濟帶來近16萬元收入。鄉村振興不只是讓老百姓錢包鼓起來,還要讓環境美起來、生活好起來。駐村期間,石佛騰帶領村民完成了道路水泥硬化或瀝青鋪設,對危房進行改造、破舊房屋院落進行整拆,全面開展村內周邊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垃圾分類收集等及“溝渠池塘溪河”整治專項行動,村黨群服務中心面貌煥然一新,黨建活動室、圖書閱覽室等一應俱全,讓村民多了休閑的好去處。芹洋村內自來水供水主要取自羅經嶂山上溪流匯集而成的玉鳴泉泉水,由于供水管網修建時間久遠,出現水壓降低、跑冒滴漏、管道堵塞等問題,且水中常有泥沙,村民們對于水質安全問題總是憂心忡忡。為了讓村民用上放心水,石佛騰與村“兩委”干部馬不停蹄進行現場踏勘、調研,結合實際情況明確改造方案,多次奔波于各部門,努力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做足改造項目前期準備工作。施工期間,石佛騰現場處理協調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管道規格、尺寸、質量進行嚴格把關,確保水網改造工程順利推進。經過一個月的緊張施工,村內供水管道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受到了村民們的高度評價。作為一名法官助理,石佛騰在村里不僅是“第一書記”,還是村民的“解憂人”。無論是事關全村發展的大事,還是一家一戶的瑣碎小事,都被石佛騰當成自己的事,時時掛在心上。誰家兩口子鬧別扭了他去調解,誰家兄弟倆鬧矛盾了他去說和,誰家遇到法律問題都會向他請教。他在“入戶聯心”中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憂、辦萬家事,還定期在村里開展義務法律咨詢和普法宣傳,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村民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引導村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讓法治精神在鄉村深深扎根。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芹洋村涌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是陸豐聞名的“紅色村”。2002年,陸豐市委、市政府修建了紅軍紀念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紀念碑及其周邊設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破損,石佛騰便積極配合鎮政府對紀念碑的內外圍進行了修繕和維護,包括擴大場地面積、新增圍欄和入口標識、加固裝潢外圍山體墻壁、修建大理石階梯等。距離紅軍紀念碑不遠處的陸豐縣委駐地遺址,也因為年久失修存在一定的破損和毀壞情況。石佛騰積極配合鎮政府創新思路,在修復的基礎上增設墻面圖文展覽和文物實物展覽,生動展示革命故事,讓這一紅色文化遺產重新煥發光彩。修葺一新的紅色場館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參觀游覽,上級有關部門看到了發展紅色旅游的潛力,便決定在芹洋村修建紅色文化館。然而,由于集體土地缺乏,紅色文化館的選址工作引發了不小爭議,項目一度陷入僵局。“只有村民思想觀念轉變,才能抓住發展的機遇。”石佛騰對此深有體會。為了不錯失發展良機,他虛心向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請教,和村黨支部書記及“兩委”干部一起多次專程到東海街道上門拜訪,又依托“入戶聯心”,挨家挨戶和村民談心,耐心細致地向村民宣傳項目落地對挖掘紅色文化、帶動鄉村發展的重大意義,廣泛征求他們的意見建議。經過數十次上門拜訪,上百個電話聯系,石佛騰及村“兩委”干部的真誠和耐心打動了淳樸的村民,最終村民達成一致,確定在九座垅自然村的集體土地上建設紅色文化館。如今,一座兩層高的芹洋村紅色文化館已成為村里的文化地標,今年年底有望正式對外開放。記者:曾佳鴻
通訊員:陳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