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區加力提速推進“百千萬工程”?
多家企業陸續入駐城區創新島(光明),產業旺的勁頭越來越足;美麗圩鎮建設“里子”與“面子”并重,環境美的步子越邁越穩;教育衛生事業改革顯著,民生福祉顯著提升……
去年以來,城區聚焦重點、抓住關鍵,聚力推進“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持續激發縣、鎮、村發展潛能。去年,該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49.44億元,同比增長6.0%,增速排名全市第一,增速高于全市平均2個百分點、全省平均2.5個百分點,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長沙炮臺火爆出圈,成為市內外游客網紅打卡地。
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撐,培育壯大特色產業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自實施“百千萬工程”以來,城區突出抓住產業這個根本,以產業振興引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去年,該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實現69.26億元,同比增長23.4%,在我市各縣(市、區)中排名第一。一方面,該區持續抓好重點企業與重點項目,加快推動創新主體培育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去年,該區59個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52.61億元、超年度計劃投資15.18個百分點。新引進產業項目24個,計劃投資30.1億元。成功落地無人機制造基地、無廢綠能超級充電站等一批新興產業項目,西迪特科技、晶創電子等項目陸續投產。海洋漁業實現轉型升級,江牡島海洋牧場、海興農現代海洋種業產業園等平臺加快建設,馬宮漁港經濟區成功申報省級沿海漁港經濟區創建試點。中國(汕尾)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進駐企業400家,累計出口額達18.46億元,已成為引領城區經濟發展的領頭羊。16家企業入駐城區創新島(光明),江牡島海洋牧場投苗試養,“海膽+”水產綜合產業示范園產值超1200萬元……城區產業發展向“新”而行、提“質”發展。另一方面,該區堅持“因鎮施策、因地制宜、因村打造”,統籌強鎮產業和富民產業、現有產業和“風口”產業,立足“山海湖城度假勝地、漁文旅體休閑之都”定位,加快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步伐,推動省農文旅融合發展試點落地,聯動創新文旅業態。聯合省旅控、挪咖公社等專業力量,著力打造馬宮連線成片農文旅融合片區和“交農文旅商”深度融合的粵東門戶型特色服務區。去年,該區新增3條省級精品旅游線路、2個省級文旅特色村,全年接待外來游客819萬人次,同比增長36.57%,創旅游收入88.92億元,同比增長23.36%。小島咖啡、二馬路美食街、灶物·碼頭夜市、保利金町灣、“長沙夜雨”等IP火爆出圈,成為游客網紅打卡點, 持續釋放“旅游興、百業旺”綜合帶動效應。
實施“百千萬工程”,總體發力點是縣域,關鍵連接點是鄉鎮,引爆切入點是鄉村。為此,城區因地制宜,科學謀劃“美麗圩鎮”規劃涉及方案,成功實施51個“七個一”項目,并打造建設2個“連線成片”示范提升工程。去年,典型鎮紅草鎮規劃設計獲省評“優秀”,在典型鎮建設中名列全市第一,成為全區的先行示范。該區大力實施“明珠系列”攻堅行動,推動中心城區增顏提質,完成一批老舊小區改造和口袋公園、綠美小公園等建設,正式開通二馬路東段、興海大道南段等市政道路。同時,選樹培育省典型村19個、市典型村15個,著力提升風貌及環境整治,持續開展農房“三化”、村莊“五美”專項行動,持續推動生活空間由“臟、亂、差”向“凈、暢、美”轉變。去年,該區新增種植喬木11.24萬株,建成口袋公園7個、綠美小公園111個、綠美示范街14條、綠美示范園14個、農村“四小園”726個,100%完成年度造林撫育任務,全區95%的行政村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在做好“面子”的同時,城區按照上級關于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6種模式”的部署,聚焦“運營不力、動能不足、質量不高”等堵點問題,通過農村集體“三資”合同清查整治,理清了村集體經濟賬目,盤活了村集體資產資源。通過組織統籌、政策統籌、規劃統籌,充分發揮黨建舉旗定向作用,立足各村(社區)優勢,推動基礎好、實力強、有管理能力的村集體分類組建強村公司,激活村級集體經濟的“一池春水”,賦能“百千萬工程”高質高效。去年,該區組建強村公司31家,該區75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收入4772.3萬元,經營性收入30萬元以上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40個、50萬元以上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25個。![]()
城區通過直播帶貨形式推介土特產。
土特產是鄉村產業發展的“金鑰匙”,該區深挖鎮村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寫好“土特產”文章,加大品牌培育,成功申報“圳品”認證產品9個。同時,著力推動鄉村特色產業全鏈條發展,培育出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產業發展典型,助力鎮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晨洲蠔”“紅燈籠荔枝”“寶樓姜”等“土特產”邁向灣區人民餐桌、暢銷港澳。去年,該區農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同比增長18%,鄉村發展內生動力更加充沛。實施好“百千萬工程”,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城區始終堅持人民至上,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傾心盡力辦好民生實事,努力在高質量發展中為群眾創造高品質生活。
民生之要,學有所教,病有所依。一教一醫,都是老百姓最關注的“硬核”民生問題。城區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滿足民生所需,狠抓教育教學質量,用責任和愛心托起學生的美好明天。去年,該區華附鳳凰城幼兒園、雅居樂幼兒園開園招生,新改擴建公辦幼兒園4所、小學2所,撤并鄉村小規模學校3所。東涌第二幼兒園、紅草中心幼兒園學前教育集團掛牌運營。同時,深化“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校長、教師交流輪崗150名,引進高學歷教師29名,高考本科段上線人數同比增長23.70%,本科上線率同比提高7.58個百分點。醫療衛生是民生之需,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安康。城區持續加大改革力度,緊緊圍繞抓項目、提能力、強服務、優環境的工作目標,強化服務舉措,辦好惠民實事,全心全意護佑人民群眾生命健康。
去年,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全托管”逸揮基金醫院,東涌鎮、鳳山街道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升項目竣工驗收,捷勝鎮、鳳山街道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被評為國家級推薦標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村衛生站實現醫保結算全覆蓋。同時,持續深化醫聯體改革,加快實施“互聯網+醫療健康”,創新打造村級5G遠程會診中心,實現村民在“家門口”就醫診療。![]()
村級5G遠程會診中心讓村民在“家門口”就可就醫。
除此之外,過去的一年,該區幸福長者食堂運營持續降本增效,非遺巡游、海上運動會、蠔文化節等文體活動接連舉辦,全年刑事治安等關鍵指標實現明顯下降,空氣質量綜合指數連續10年排名全省第一,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分別同比增長5.6%、7.2%,老區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心舒心、有趣有盼,百姓福祉顯著提升。未來,城區將保持乘風破浪的姿態、砥礪一往無前的勇氣,團結奮進“海洋強市、融灣先行”之路,扎實推進“產業興市攻堅年”“強縣富民攻堅年”“狠抓落實攻堅年”行動,努力攻堅“百千萬工程”“三年初見成效”目標,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奮力推動城區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再上新臺階。記者:張文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