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駛在國道G228線梅田橋至東海大道段,綿延22公里的“花漾長廊”讓人心曠神怡;駐足深汕西高速長沙灣服務區,藍鯨造型的生態觀景平臺與遠處的碧海藍天相映成趣;穿行于17座煥然一新的高速門戶,三角梅與黃金榕勾勒出“城市第一印象”……
去年以來,汕尾市交通運輸局以“書記項目”為抓手,交出了一份美麗公路景觀提升的亮眼答卷:干線公路綠化里程超額完成58%,2條國道入選全省綠美公路,社會力量投入占比超六成,網紅服務區人流量翻倍增長。
高速公路霞湖出入口。
路景交融
提升出行品質
“公路不僅是交通動脈,更是展示生態文明的重要窗口。”汕尾市交通運輸局局長肖瞻介紹,汕尾謀劃部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明珠五號”重點攻堅行動,推進鐵路、高速和國道沿線風貌提升及環境整治,實施綠美公路和高速公路出入口綠化品質提升工作,把交通主干道沿線打造成“干凈整齊、綠色亮麗、富有特色”的風景線。數據顯示,去年全市累計完成干道擴綠178公里,種植苗木超7.5萬株,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生態廊道。
陸豐市縣道139線路(海洋工程基地)。
在廣東濱海旅游公路品清湖南岸段,施工人員正進行最后的景觀收尾。這一全長12公里的示范工程,由海堤慢行道、縣道快行線、濱海旅游公路及水上游輪航線等多模式交通系統組成,還將海洋之窗入口廣場、疏林草地營地等多個綠美景觀節點串聯起來,讓市民“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的美好愿景逐步變為現實。“我們堅持因地制宜,栽種適宜苗木,做到‘補齊連片、應綠盡綠’。目前,項目開挖山體復綠完成93%,基本完成第二標段鯉魚頭1號橋至標尾路面及綠化亮化工程建設。”項目負責人介紹道。
這樣的精品工程并非個例。汕尾市交通運輸局制定印發《綠美汕尾“干道擴綠”工作指引》,對公路綠化基礎較差的路段進行針對性的整改提升,高質量打造形成綠美公路亮點示范,讓公路沿線景觀充分融入自然水系、農田、林地等自然景觀,串聯起“山水林田湖草”“城鎮鄉村景”等重要綠美要素。
村道CD82線(海豐縣附城鎮新山村現代農業示范基地)。
“在綠美公路建設中,我們主要對路肩路側、邊坡、岔道口、夾角處、零星段等具備條件的點位種植綠植。為確保行車安全,對遮擋行車視線的樹木進行修剪移栽,栽種低矮植被。”汕尾市交通運輸局工作人員介紹。
縣道X805線(赤坑鎮仁家村路段)。
多元共治
激活沿線經濟
行駛在汕尾市城區國道G236線汕遮公路新湖路口至迎賓路段,朱槿球、三角梅等開花植物爭相開放,不時還可見錯落有致的紅車木、翠蘆莉,與來往車流相互映襯。豐富的植被與艷麗色彩搭配,不但能有效消除駕乘人員的視覺單調感,也為群眾的出行增添了色彩。這條一年四季常新常綠的“綠美公路”是企業家黃文洲捐資超800萬元打造的綠化提升項目。“我希望引領更多的企業和個人參與到城市綠化建設中來,共同打造一個綠色、美麗、宜居的汕尾。”黃文洲說。
縣道X094線吉龍村至石下壩村段公路。
這是汕尾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共同推動公路綠化的生動縮影。汕尾在用活用好現有公路各類養護和政府補助資金的同時,充分調動高速公路運營管養單位積極性,廣泛發動公職人員帶頭認種,企業社會組織、參與認種,個人義務認種,推動形成“黨員帶頭干、群眾跟著干”共建綠美家園的良好氛圍。據統計,全市交通運輸行業共籌集社會資金2880萬元,僅高速公路企業自籌資金達2821萬元,實現了以1/3財政資金撬動2/3社會資金的“杠桿效應”。
與此同時,汕尾市交通運輸局還與省交通集團構建緊密的地企合作新模式,將服務區打造成“網紅景區”:長沙灣服務區以海洋文化為核心主題,提取“鯨魚躍起”意象,形成“魚躍深汕西、逐浪長沙灣”的設計理念,打開汕尾海洋特色的大門戶;陶河服務區服務樓建筑造型以陶河歷史與陶器器型為設計靈感,采用陣列的五個圓形混凝土主體結構作參差布局,打造“貨車友好型”基礎服務區……
服務區景區化催生公路旅游。改造后的長沙灣服務區日均客流突破5000人次,帶動周邊村民100余人實現就業增收,村集體增收突破80萬元。“道路變風景線,游客停留時間延長了,我們的農特產銷量翻了一番。”長沙村商戶林女士笑著說。
長沙灣服務區。
值得一提的是,汕尾將“修建一條公路,串聯一路風景,帶動一片產業,造福一方百姓”建設理念貫穿于公路綠化品質提升發展全過程。推動“交通+農產展銷”“交通+休閑旅游”相融合,將農產品、美食小吃、海洋文化、非遺戲曲等元素融入交通設施建設,綠化美化通往陸豐金廂銀灘、玄武山旅游區、陸河縣世外梅園、海豐縣蓮花山、紅海灣旅游區等景區公路,使之成為推動農旅、文旅、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
汕尾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深化“黨建+綠美”模式,力爭三年完成500公里干線綠化提升,讓每一條道路都成為展示汕尾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