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禮堂,村民們看圖書繪本、練毛筆字、賞非遺戲曲;在愛心食堂,志愿者們為60歲以上的老人免費提供暖胃又暖心的一日三餐;在百姓舞臺,一場場以移風易俗為主旋律的文藝演出為村民們送來歡聲笑語,播種下文明的種子……隨著文明新風不斷吹向汕尾的鄉間田野,這些幸福場景每天都在上演,凝聚起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軟實力”。
打造文化“集合體”
“自從衛生死角變成了綠意盎然的古樹公園,破舊的老房子改造成文風濃厚的村史館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亂扔垃圾、打牌賭博的村民越來越少了。”說起新望村委顧蓮峙村近年來的變化,在外打工多年后返鄉的王瑞感慨良多。
白墻黛瓦的村舍掩映于青山綠水間,粉紅色的梅花花瓣漫天飛舞……這幅栩栩如生的墻體彩繪使得眼前的建筑格外顯眼,它便是王瑞口中的村史館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顧蓮峙村村史館。南方+ 陳欣欣 拍攝
村史館內沒有華麗的裝潢,卻陳列著銹跡斑駁的磨盤、鋤頭、犁耙等舊農具,以及油燈、收音機、戲服等老物件。“這些都是從村民家里收集來的,我們村有400多年歷史,‘顧蓮峙’的意思是回頭看蓮花山就與我們村相對而立……”講起村里的歷史,王瑞滔滔不絕,眼神里滿是自豪,喜愛書畫的他經常在村史館和工作室免費教村民們書法繪畫。
溫厝村村史館。南方+ 陳欣欣 拍攝
“建村史館就是為了留住鄉愁,讓它成為歷史專家的研究素材、當地百姓的拼搏見證、各方游客的教育課堂、歸鄉游子的情感共鳴。”新望村黨支部副書記甘振生說。
一旁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則設有圖書室、村民活動中心和新時代紅色文化講堂。“這里不但可以舉辦舞獅、猜燈謎、戲曲等節目,還能開展理論宣講、紅色教育、健康科普等活動,集文化活動、休閑娛樂、文藝演出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甘振生介紹道。
顧蓮峙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南方+ 陳欣欣 拍攝
從秀麗的自然風光到獨特的人文生態,從激蕩的革命風云到多彩的民俗風情……走進蓮花村委溫厝村文化禮堂,圖文并茂的展陳讓歷史的厚重感和民風的親切感撲面而來。在“文明新風”板塊,記者看到該村的道德模范和最美家庭。“這是我們規劃設計的重點板塊,希望用這些身邊的榜樣激勵更多村民向善向美。”蓮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溫烏說。
據了解,汕尾正統籌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農村文化禮堂+村史館”融合發展,堅持“文化地標、精神家園”的定位,力爭用兩年時間通過“授牌一批、改建一批、規劃一批”為104個村莊打造功能類聚科學化、建設要素標準化、活動開展常態化的農村文化“集合體”,筑牢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高地。
煥發文明“新氣象”
新房酒、滿月酒、高壽酒、喪事酒……曾經的陸豐市博美鎮是濫辦酒席的“大戶”。用村民陳大伯的話來說,自己一年掙5萬多元,吃酒席就要花2萬多元,最多時一天要吃四五次酒席。
為給村民“減負”、讓文明“增值”,博美鎮蛟溪村率先推行“紅事一杯茶,白事一碗粥”,由黨員干部率先垂范,大力開展入戶宣傳,全村310戶戶主全部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
在革除陋習的過程中,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和能人組成文明鄉風理事會,給婚喪禮俗定規矩、立標尺,將其寫進村規民約,并對超標操辦、鋪張浪費的現象進行事先勸導,糾正群眾攀比心理,減少經濟負擔,樹立文明新風。
移風易俗文藝展演。南方+ 陳欣欣 拍攝
去年以來,汕尾圍繞“把群眾的人情負擔減下去,讓社會的文明風尚樹起來”的目標,從“禁、控、疏、導”四方面入手,號召黨員、公職人員、村干部帶頭開展移風易俗,通過修訂村規民約、成立文明鄉風理事會、設置道德“紅黑榜”等多種舉措,形成“示范引領、一約四會、兩榜評議”的鄉風文明建設機制,推動形成“厚養薄葬”“喜事簡辦”的文明新氣象。
有“破”也有“立”。在陳規陋習上“做減法”的同時,汕尾在公益慈善上“做加法”,啟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基金,向社會募捐到超3000萬元,為文明實踐打造資金“蓄水池”,扶持愛心食堂、文化禮堂等新時代文明實踐項目,禮遇褒獎“草根好人”。
愛心食堂。南方+ 陳欣欣 拍攝
“這里菜式豐富,過來很方便,一日三餐都有得吃,太幸福了!”家住紅海灣經濟開發區水龜寮村的村民薛阿伯連連夸贊。汕尾采取“政府補一點、企業捐一點、農民出一點”的模式推進愛心食堂可持續運營,不但為老年人烹制物美價廉、健康營養的飯菜,還積極提供健康指導、心理疏導、精神關懷等公益服務。目前全市已建成愛心食堂23家,隨著新時代文明實踐基金的注入,有望在年底前建成80家。
(來源:南方+,平安汕尾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