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4月,國民黨反動派先后發動“四一二”“四一五”反革命政變,海陸豐兩縣的中共黨員經過嚴密的部署和周密的計劃準備,決定舉行武裝起義,用實際行動回擊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的猖狂進攻。1927年4月下旬,中共廣東省委為統一指揮東江地區的革命斗爭,“決定組織東江特別委員會(簡稱‘東江特委’),負責指揮全東江黨務、政治、軍事”等各項工作。東江特委以彭湃、郭瘦真、楊石魂、林甦、張善銘、何友逖等7人為委員。
各地黨組織研究起義問題,開展深入群眾宣傳活動,并聯絡當地農民武裝,組織各地的武裝起義。
4月30日深夜,在海豐地區,吳振民任起義總指揮,率起義群眾進攻縣城,收繳了國民黨右派掌握的游擊隊及第一警察署的槍械,汕尾鹽警隊100多人也被繳械。在陸豐地區,縣長李秀藩參加了起義。海陸豐地委宣傳部長李國珍與李秀藩共同宴請縣公署及各機關官員,席間李國珍揭發蔣介石與廣東反動派罪行,宣布海陸豐討蔣起義。工農武裝隊伍分頭包圍了游擊隊與警察署,收繳他們的槍支彈藥,不耗一槍一彈取得起義成功。
至此,海陸豐地區農民反蔣起義(史稱“海陸豐第一次武裝起義”)取得了勝利。5月1日,海豐、陸豐、紫金三縣同時召開萬人群眾大會,各自成立縣臨時人民政府,并分別發表聲討蔣介石的文告。
國民黨當局獲悉海陸豐起義之后,迅速集中3個團的兵力配合當地民團,向起義軍發動瘋狂反撲。工農武裝起義部隊與之進行了英勇的斗爭。雙方斗爭激烈,消耗了大量兵力。為了保存實力,在中共東江特委的領導下,海豐、陸豐、紫金、惠陽高潭區的起義軍,轉移到海、陸、惠、紫四縣交界的中峒和朝面山,整編為工農討逆軍兩個團,由劉琴西、林道文任正、副總指揮。海陸豐地委亦改稱為海陸豐縣委,之后又成立海陸豐暴動委員會。
5月20日,吳振民帶領農工救黨軍300多人退至陸豐山區的新田,與在普寧、潮陽等地起義后撤到這里的200多農軍會合。此時,中共東江特委召開了東江各縣黨的負責人聯席會議,會上決定成立惠潮梅農工救黨軍總指揮部,由吳振民擔任總指揮,楊石魂任黨代表。
為了打造一支有力的隊伍,5月下旬,惠潮梅農工救黨軍從海陸豐一路北上,到武漢接受中共中央調遣領導。隊伍從廣東到江西,再到湖南,行經五華、興寧、尋烏、信豐等地,一路上突破重重阻礙,不斷接收新的武裝力量,輾轉來到地處湘粵贛三省交界的汝城。
7月18日,農工救黨軍抵達衡陽。然而此時武漢的革命形勢惡化,為了保護這支革命隊伍,周恩來派員到衡陽,令農工救黨軍停止前往武漢,返回汝城。農工救黨軍在當地舉行暴動并占領縣城后,又根據中央軍事部指示,將東江農軍與汝城等地農軍合編成一個師,即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簡稱紅二師),是為中國第一支由中共中央軍事部任命的工農革命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