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游擊隊東移海陸豐(1940年3月)
東江縱隊,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廣東省東江地區創建的一支人民抗日軍隊。
1938年10月中旬,日軍入侵華南。10月12日,日軍在大亞灣登陸。時在中共香港海員工委書記的曾生和中共香港市委書記吳有恒請纓回鄉,帶領一個60多人的由共產黨員、進步工人和青年學生組成的工作組,到達家鄉坪山。曾生回到家鄉,只見民心混亂,地主豪紳慌忙出逃,土匪四處搶劫,入眼盡是民不聊生的景象。曾生迅速開展行動,發展當地黨的組織,并廣泛發動群眾參與斗爭,組建了抗日武裝一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曾生被任命為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總隊長。
12月2日,有100余人的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在惠陽淡水附近的周田村正式宣告成立,就地開展游擊戰爭。曾生率領部隊集中在坪山、淡水一帶活動,對當地日軍進行不斷的襲擊,迫使日軍撤出淡水。隨即,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進駐淡水,幫助維持社會治安,救濟難民,穩定民心。部隊連戰連捷,行伍人數不斷增加,部隊戰斗力日益壯大。1939年5月,“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改稱為“第四戰區第三游擊縱隊新編大隊”,曾生任大隊長,部隊以坪山為基地,全力開辟以坪山為中心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曾生領導的新編大隊在葵涌、鹽田、沙頭角、橫崗一帶積極開展游擊戰爭,雖然戰斗規模不大,但多次打退了敵人的進攻,鼓舞了軍民的抗戰熱忱。
然而好景不長,1939年國民黨開始對曾生領導的新編大隊采取措施,限制其發展壯大,并決定用武力消滅新編大隊。1940年,曾生、周伯明識破國民黨的計謀,得知國民黨已加緊部署集結兵力準備圍攻坪山,于是抓緊對隊伍進行了整編,作出東移海陸豐的部署。3月9日晚,曾生領導的新編大隊和王作堯領導的第二大隊在夜色掩護下,順利突破敵人包圍圈,向海陸豐方向轉移。27日,一路遭國民黨圍追堵截而損兵折將的部隊轉移到黨的基礎較好的海豐縣石山村休整。中心縣委為迎接曾、王游擊隊,在海城舉行抗日宣傳突擊周,向國民黨縣黨部抗議后,全力轉向掩護曾、王部隊,保存這兩支抗日人民子弟兵的有生力量。
1940年9月,接到中共中央的“五八指示”,曾、王部隊重返惠東寶前線繼續進行抗日游擊戰斗。這兩支抗日部隊經歷了東移海陸豐這段有如長征般的艱苦歷練,又一次成功蛻變,為東江抗日戰場帶來新氣象。1945年抗戰勝利后,東江縱隊北撤至山東煙臺,在北撤部隊的基礎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先后參加山東地區魯南戰役、淮海戰役等著名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