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治贈? 2022年4月4日
? ? ? ?1、海豐縣龍山天后宮,位于縣城龍津河東岸,龍山腳下。
? ? ? ?現(xiàn)為海豐縣“赤山約農會海豐總農會史跡”陳列館。可能是今海豐縣域唯一沒有供奉天后的天后宮。
? ? ? ?天后,是媽姐圣稱。媽祖是流傳于中國沿海地區(qū)的民間信仰。媽祖文化肇于宋、成于元、興于明、盛于清,繁榮于近現(xiàn)代。媽姐誕辰,列入國家祭典。
? ? ? ?媽祖,是民間最為廣泛持久的尊稱,與日月同輝。經歷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36次褒封。宋代尊稱媽祖為“夫人”、“正妃”;元、明兩代尊稱媽祖為“天妃”;清代至今,尊稱媽祖為“天后”、“圣母”。供奉媽祖的宮殿,多數(shù)稱為天妃宮或天后宮。從古海豐到今海豐,邑人習慣稱龍山天后宮為“龍山媽祖”或稱“龍山媽”。
? ? ? ?當今,有華人足跡的地方就有媽祖文化弘揚光大。天妃宮或天后宮遍布全球,中華媽祖文化,已成為全球欽仰共享的世界文化。
? ? ? ?2、龍山天后宮是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古跡,宗教圣地。
? ? ? 龍山天后宮原稱龍山天妃宮。據(jù)史載,尊稱媽祖為天妃,最早是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褒封媽祖為“護國明著靈惠協(xié)正善慶顯濟天妃”。天妃圣稱,延續(xù)至明代。
? ? ? 龍山天妃宮何時興建?溯流窮源,有線索可尋。據(jù)大湖鎮(zhèn)大德村施姓村民介紹:施姓村民先祖約于宋代末期(南宋期間)落擔大德村開基發(fā)祥時,已有林姓村民在大德村繁衍生息。大德村現(xiàn)存久遠的林厝巷就是佐證。施姓村民可能在元代,就與林姓村民共迎媽祖在大德山下福地就位,稱大德天妃廟,守護一方百姓,庇佑過往船只。大德天妃廟可能于元初興建,是一座具有700多年歷史的宗教文化古跡。
? ? ? 坊間傳聞,龍山天妃廟。是從大德天妃廟迎來香火,也有傳聞香火源自福建湄洲。是否,仍需請地方文史專家和民俗研究學者考證為準。龍山天妃廟的興建時間,有可能與大德媽祖興建時間接近,興建于元代。即使按明嘉靖《海豐縣志》記載:龍山天妃廟為明代正德年間海豐知縣楊繼榮主持興建,距今亦約有500年左右的歷史。
? ? ? ?據(jù)史載,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首次褒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龍山天妃廟可能隨之重光,更稱為龍山天后宮,距今約338年。龍山天后宮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跡,萬民欽仰的宗教圣地。
? ? ? ?如今,天后宮三個大字金光閃耀,建筑物風貌依舊,媽祖卻不歸位,天后宮名不副實。歷史悠久的龍山天后宮“無天后”,曾有往來賓客笑話:“海豐有歷史而無文化”,不知邑人有何感受?
? ? ? ?3、彭湃烈士生前曾暫時借用龍山天后宮辦農會。
? ? ? 據(jù)《不朽的豐碑》記載(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版。下稱《豐碑》):1922年7月29日,縣城“六人農會”在彭湃烈士故居得趣書室成立(《豐碑》第780頁)。同年10月25日,縣城“赤山約農會”在龍山靈雨庵成立(《豐碑》第781頁)。1923年元旦,“海豐縣總農會”在縣城龍山天后宮成立(《豐碑》第781頁)。由此可知,以農會為先導的海陸豐農民運動,發(fā)祥地為得趣書室,而非龍山天后宮。
筆者曾于2004年底至2005年初多次走訪求知。初步了解:彭湃烈士生前要在龍山天后宮成立“海豐縣總農會”。龍山天后宮理事會及周邊民眾不支持讓出龍山天后宮。龍山靈雨庵與龍山天后宮緊鄰并肩,農會己在靈雨庵立足,沒有理由再動用天后宮。后經協(xié)商達成暫借。條件是:不得損壞天后宮的設施,正殿仍供奉媽祖圣像,由民眾敬拜。總農會在偏廊擺一張“八仙桌”及條凳開會議事。彭湃烈士生前信守承諾,對媽祖圣像等設施妥為保護。到天后宮議事的農會代表,也忘不了敬香膜拜,祈求媽祖庇佑。而且,農會的多數(shù)活動仍在靈雨庵。1923年8月16日,時任縣長王作新宣布取締農會(《豐碑》第783頁),龍山天后宮恢復祥和安寧。此后,龍山天后宮與農會或武裝斗爭再無交集。(上述以地方紅色專家說法為準)
? ? ? ? 據(jù)民間記憶和相關史料,1924年3月17日,恢復海豐縣總農會。龍山天后宮謝絕農會再進入。恢復海豐縣總農會的議事地點在得趣書室、陳炯明都督府、龍山靈雨庵三個地方。同年3月21日,國民黨第一次東征炮響,時任縣長王作新再次宣布取締農會。彭湃離邑,海豐縣總農會掩旗息鼓。隨著,國民黨二次東征以及海陸豐農民武裝向國民黨政權宣戰(zhàn)期間,海豐縣總農會的存續(xù)及其活動地點是否在龍山天后宮?權威巨著《豐碑》幾無記載,民間記憶亦線索難尋。
? ? ? ?大革命失敗前后,國民黨軍隊及其地方政府統(tǒng)治海豐20多年,龍山天后宮沒有因曾為“海豐縣總農會”暫借這一眾所周知的事實而受株連。龍山天后宮巍然屹立于龍津河畔,煙火綿延不息。
? ? ? ?4、全國解放后,龍山天后宮沒有改變宮名。
? ? ? ?全國解放后,海豐紅色政權沒有宣布沒收龍山天后宮。龍山天后宮仍是煙火鼎盛的宗教活動圣地,媽祖文化活躍遠近聞名。
? ? ? ?1963年,海豐縣人民委員會確認龍山天后宮為“海豐縣總農會”舊址,頒布該舊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jù)當?shù)鼐用穹从常昂XS縣總農會”舊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匾,掛在龍山天后宮面墻,天后宮宮名依舊,宮內仍敬奉媽祖圣像,供萬民膜拜。
? ? ? ?文化大革命“破四舊”,龍山天后宮大門緊鎖。改革開放,龍山媽祖是否歸位陞座?目前說法不一。有人說天后宮恢復燭光煙火。有人說天后宮鎖門閉戶,全無氣息。
? ? ? 5、龍山天后宮與龍山靈雨庵的政治待遇。
? ? ? 1962年7月7日,廣東省人民委員會確認龍山靈雨庵為“赤山約農會”舊址,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5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撥款按原貌重光龍山靈雨庵。1985年8月27日,“赤山約農會”舊址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掛牌。2019年10月7日,國務院將“赤山約農會”舊址并入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場紅宮舊址。“赤山約農會”殊榮浩蕩。
? ? ? 1963年,海豐縣人民委員會確認龍山天后宮為“海豐縣總農會”舊址,頒布該舊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年海豐縣政府投資5萬元按原貌修繕龍山天后宮。2004年12月,“海豐縣總農會”舊址升級為汕尾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11月掛牌彰顯。“海豐縣總農會”舊址只擠身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光耀稍遜。
2019年7月1日,中共汕尾市委宣傳部、市委黨史研究室分別掛牌,確認龍山天后宮、龍山靈雨庵為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隨著,龍山天后宮辟為“赤山約農會海豐總農會史跡”陳列館。龍山靈雨庵好象關門空置。
? ? ? ?龍山天后宮與龍山靈雨庵為何政治待遇有別?緣由見仁見智。合理的推測是:龍山天后宮有史以來,煙火綿延不息,民間未因時局變化而改變信仰媽祖的初心,且天后宮三個金字始終高懸,光彩奪目。龍山靈雨庵因道姑避戰(zhàn)亂星散,煙火再無傳承,靈雨庵埋名日久。更為重要的是,“赤山約農會是廣東省最早的一個農會”,而且孕育出“海豐縣總農會”。“赤山約農會”居功至偉。
? ? ? 6、將龍山天后宮辟為“赤山約農會海豐總農會史跡”陳列館,有違彭湃烈士生前初衷,也與黨的初心使命不合拍。
? ? ? ?彭湃烈士是中共早期著名領袖人物,目光和胸懷是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作為喝龍津河水、食五谷雜糧長大的杰出精英,深知民心之可敬可畏,不可能與民間宗教信仰發(fā)生矛盾而引發(fā)民心向背。因而,在暫借龍山天后宮作為“海豐縣總農會”議事地點期間,尊重民情民俗,悉心保護龍山天后宮,珍視媽祖圣恩,贏得了民眾對彭湃的尊崇,加深了對農會的信任。尊重媽祖信仰,是農會發(fā)展勢如破竹其中的重要動力。農會遇阻離開天后宮,上不欺天地,下不負黎民。如今,將天后宮這座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古跡,宗教圣地辟為“赤山約農會海豐總農會史跡”陳列館,與媽祖爭位,有違彭湃烈士生前初衷。
? ? ? ?新中國成立,無論是1949年的《共同綱領》,還是1950年的《土地改革法》,都明文立法保護寺廟。《憲法》也特別強調中國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如果宗教寺廟被占用,保護宗教信仰自由就無從談起,甚至會引起政民矛盾。更何況要求龍山天后宮歸還媽祖的呼聲日盛。
? ? ? ?時下,弘揚光大紅色文化是固本強基的意識形態(tài)主流。弘揚光大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當務之急。如何理順主流意識與優(yōu)秀傳統(tǒng)之間的糾結,構建和諧。謹提如下建議:
? ? ? (1)“赤山約農會海豐總農會史跡”陳列,順其冠名先后,應置于龍山靈雨庵,名正言順。“兩個農會”雖稱謂不同,畢竟是一脈相承。但前提是:民間不主張龍山靈雨庵的權利。
? ? ? ?(2)“赤山約農會海豐總農會史跡”,最理想、最客觀的陳列地點是當屬得趣書室。從得趣書室出版《赤心周刊》到成立“六人農會”,到催生“赤山約農會”,到孕育出“海豐總農會”,一氣呵成。與龍舌埔廣場的雕塑渾然一體,構成一幅氣壯山河的雄偉畫卷。海陸豐農民運動波瀾壯闊的震撼場面一目了然。
? ? ? ?(3)龍山天后宮歸還民間,恭迎媽祖歸位陞座。政府頒發(fā)的紅色牌匾,仍懸掛于天后宮面墻。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信仰與弘揚紅色文化相得益彰,和衷共濟,推進時代新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