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李石洲讀書處”石碑
李實,字石洲,坊廊都(今陸豐市碣石鎮)人,明嘉靖八年乙丑科進士,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南京御史。近日,記者在碣石鎮、村干部的帶同下來到該鎮南關,相傳當年李實讀書處,懷想前輩風采。

南關苦讀終成名
碣石鎮南關,也稱石洲,以李實的字作為別名。今屬碣石鎮淺海村。南關舊有一座關帝廟,相傳始建于宋代,廟狹而古,村干部告訴記者這里正是當年李實讀書處。李實衣錦還鄉時,曾為古廟題寫門聯“東漢英魂來碣石,南關此地即荊州”,迄今猶存,只是年長月久,風雨剝蝕,字跡有些模糊。上世紀九十年代,當地民眾募款在古廟之前新建關帝廟,古廟則保留了舊觀,已顯殘破。
為紀念前賢,并激發年輕人立志奮發、苦讀進取之精神,后人在古廟后巨石旁豎一石碑上刻“御史李石洲讀書處”,旁有兩碑,一刻署名“三韓楊鈞”題《留別三軍與里中父老》詩一首,查百度楊鈞乃清末民國名人王闿運的弟子,其兄為楊度。不知是否此人?一記敘重修關帝廟經過。
李實生于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卒年不詳。其父名貴,孝悌寬仁。李實的嫡母強氏,其先祖乃常州無錫(今江蘇無錫)望族,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碣石建衛時,來碣石戌邊并定居繁衍生息。強氏賦性敦儉勤默,精通經史,尤善書法,生有一子。庶母丘氏,生五男一女,李實為庶母所生,排行第二。他少從家學,聰慧勤敏,深得強氏疼愛,強氏“一衣一味皆推以與實”。
李實少小時,因遭豪家誣擠,家道中落,嫡母勤懇輔導十四載,為李實的文章事業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青年時期,迫于貧寒,李實曾投宿碣石永興古寺,為僧人抄寫經文謀食。當時寺規,敲鐘后僧眾集膳堂食齋,僧人深以李實為累,有一次竟先食而后敲鐘,等李實來到膳堂時齋食已無存。李實深感恥辱、怒而離寺,前往南關發憤讀書。在南關,李實留下一首《答友人》,頗能表現當年況味:
南關原本是一海島,直到1971年圍海造田之后,才同碣石鎮區連成一片。李實在南關苦讀時,南關只有一座關帝廟,幾株榕樹,隨處可見巨石,石縫中長出野草和灌木。來人必須乘小船而至,上下船得脫鞋襪,卷褲管,涉過淺水,踏過一步一堀的沙灘方能登岸。朋友不避荒涼跋涉,“帶月”來訪,其情何深。然而,主人待客既捧不出茶,又拿不出酒,只能讓客人“空口閑談過此遭”。這怎不令人深感友情的可貴,窮苦的可傷!
此時的李實剛二十歲,他原本基礎扎實,苦讀三年后,學業大進。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二十三歲的李實離開南關應廣東鄉試,高中舉人。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李實蟾宮折桂,高中已丑科第二甲第十二名進士,該科的狀元即編撰海豐第一部縣志的羅洪先。中進士后,朝廷授李實翰林院庶吉士,后歷任江南(今南京)監察御史、北京守監察御史等職,掌糾劾官邪,條陳治道,巡按地方等事。在任期間,治政清廉,清冤除賊,政績昭然,有鐵筆御史之譽。

文采斐然一御史
李實才華出眾,文章過人,頗為后人推崇。清康熙年間碣石舉人、兵部車駕司主事盧恩,曾作《過御史李石洲先生墓》一詩以表仰慕之情:
李實的詩文作品很多,歷500年之久,至今仍有幾首詩詞尚存民間。其詩或歌詠山川物態,或描寫仕途生活,或抒發壯志豪情,情景交融。清乾隆十年《陸豐縣志》輯有李實《過南沙渡值雨》一首,詩曰:
另有《過羊蹄嶺》乃作者赴廣東鄉試路過羊蹄嶺時抒懷:
這是一首抒發壯志的七絕。李實讀書期間,“經度之費,朝不及夕”。赴考費用,想必來自借貸典當。此行能夠考中,當然遂其所愿,倘若名落孫山,那必然雪上加霜,日子加倍困難。當他來到地處海豐后門的羊蹄嶺(古代由碣石去省城必經之路,《陸豐縣文物志》作“楊萄嶺”,據說為羊蹄嶺的舊稱),這里林深山陡,四處霧鎖云封,便很容易地從道路的崎嶇聯想到世事的艱辛。這時,鷓鴣鳴聲近似“行不得也哥哥”的啼聲陣陣傳來。行不得嗎?寒窗十幾年付之東流嗎?不!就是要去闖一番事業。“馬頭南北又東西”,洋溢著對自己才華的信心,顯露出不畏險阻的壯志。上述兩首詩能夠長久流傳,可見他的窮而有志,最為人們所敬重。
上世紀九十年代,在碣石鎮一處拆建的民居中發現李實為其嫡母撰寫的石刻強氏壙記,現收藏于碣石玄武山元山寺。從文中除可以了解李實的家史外,還可感受到李實承父祖之孝道與“子欲養而母不在”的天下子弟哀情,于今仍有教化意義,全文抄錄于下:

先妣李門強氏孺人壙記
先妣姓強氏,其先為常州無錫望族,洪武間來戎于碣石,父綱、母王氏。成化元年乙酉正月二十二日孺人生,賦性敦儉勤默,歸于我家君貴,家君孝悌寬仁,孺人實相之,事舅姑甚至,兄弟友愛,無私財私器,自僅足服食,外即思以及人,施棺者百余。時操甕汲灌,作家人業。中更豪家誣擠。寸業復有者,孺人益勤苦,以濟不給。生男一人,曰:葉。納我生母丘氏,生不肖五人,實、蕃、喬、昂、郁,女一人適于陳。實復愚惰,孺人始教力學,在泮十四載,而忝竊甲第,其中經度之費,朝不及夕,自一衣一味皆推以與實,抱哺之艱,作成之力,蓋世情共難者。實得竊祿于朝,守監察御史,未待封列,而孺人即世矣,嗚呼!痛哉!子葉,為散官,蕃、喬、昂、郁若其孫策、籌、籍皆知成立。孺人性不妄語笑,治家有章,有古賢母風,故諸婦皆整然修飭,不敢解廢。嘉靖壬辰五月五日而孺人卒,年六十有八,其明年一葬于碣石城北曾大父塋之前,左為孺人,虛中、右以俟家君若母丘氏千百歲后云。
明嘉靖十二年,癸巳十二月二十九日,丁酉次男守監察御史李實謹記。
另據鎮、村干部所言,李實卒后歸葬碣石,民間呼為按察墓。其后人皆居外地。
記者:沈綠洋
來源:汕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