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假期,汕尾迎來了一批特殊可愛的親人。
樹高千尺忘不了根。96歲的“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帶著夫人李世英和小女兒黃峻回到家鄉汕尾,來到自己的出生地紅海灣經濟開發區田墘街道,母校白沙中學、田墘紅樓(前身白沙學堂)、城區鳳山街道中心幼兒園(原汕尾作磯學校)以及鳳山街道鳳翔社區鳳山舊居,重溫昔日時光。
?
?
1月2日上午,冬日暖陽普照大地。紅海灣經濟開發區白沙中學的師生們聽說黃旭華要來母校,早早就在校門口翹首以盼,等待心目中的偶像到來。黃旭華和夫人剛下車就被大家圍住。孩子們向他們送上鮮花,表達自己的仰慕之情,“歡迎黃爺爺回到家鄉!”“祝爺爺奶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黃旭華和夫人接過鮮花后連連道謝,并親切向孩子們問好。
來到白沙中學課室,黃旭華給現場的師生們帶來了一堂生動的黨史學習教育課。他深情回憶了自己的求學經歷、父母親對自己的影響,分享了自己放棄學醫改學造船的心路歷程、甘于隱姓埋名三十年許身報國的原因。“我們的國家需要強大,在愛國思想的激勵下,在堅定信仰的指引下,我愿意為黨的事業奮斗……”
?
黃旭華給現場的師生們帶來了一堂生動的黨史學習教育課。
?
戰爭年代,黃旭華的求學之路曲折坎坷,那段時光讓他更加堅定地把拳拳愛國心化為殷殷報國志。他對在場的師生們說,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努力培養青年學生成長成才,并提出了三點希望,第一要有堅定的信念,第二要有奮斗的目標,第三要有過硬的本領和高尚的德行。他對孩子們說,現在國家需要你們,國家的前途寄托在你們身上,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一樣都不能缺。同時,他希望白沙中學能向國家輸送更多好的苗子,為國家繁榮發展作出貢獻。
一番話下來,黃旭華眼眶泛紅,情緒激昂,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隨后,黃旭華來到田墘紅樓參觀。
一路上,黃旭華頻頻向照顧他的工作人員致謝,夫人沒跟上步伐時,他就讓大家停下來等一等。雖然行動不便,但是黃旭華和夫人精神矍鑠,心情愉悅,偶爾蹦出一兩句“膠己人”家鄉方言,和隨行人員講述起舊時故事。
?
黃旭華在田墘紅樓(前身白沙學堂)。
?
來到田墘紅樓門前,坐在輪椅上的黃旭華堅持要站起來,走進內堂。在大家的攙扶下,他手持拐杖,慢慢走進內堂,邊走邊指著不同位置說,這里是樓梯、這是老師住過的宿舍……黃旭華觸景生情:“這都是小時候的記憶啊,雖然變化很大,當時的一些建筑不在了,但越變越好了。”他說,還記得當時樓梯也是這樣上去,房子也是這個樣子的,但是沒現在這么好,還有門前的榕樹,是印象中的樣子。要不是走不動了,就可以經常回來看看。望著紅樓,一波回憶涌上心頭,黃旭華久久不愿離開,直到夫人過來替他整理衣服領口,他才回過神來。
沿著記憶中的道路,黃旭華坐著輪椅走街串巷。鄉親們看到他來了,都興奮地招手,爭著向他問好。黃旭華一一揮手微笑回應。
走進自己的出生地、曾經居住過的房子,黃旭華的話少了,仔仔細細地環顧四周,仿佛要把這一切盡收眼底,藏到心里。來的路上,黃旭華就一直念叨著,要到母親住過的地方看看!他心中始終藏著對已故母親的思念。
?
黃旭華與夫人李世英在城區鳳山街道中心幼兒園(原汕尾作磯學校)仔細觀看展覽的核潛艇模型。
?
1月3日上午,臘冬時節,陽光明媚,黃旭華來到鳳山街道中心幼兒園。進門后,黃旭華與園長握手,讓她代自己向小朋友問好,祝愿大家茁壯成長。當看到門口的大榕樹時,黃旭華笑容滿面。提及當年的老師、同學,他隱約記得一些人的名字,講述起一些難忘的片段。他邊走邊看、邊問邊憶,感慨萬千:“學校變化很大,有點認不出來,老房子沒有了,之前校門口很空曠的,進來右手就是廁所,大門在那邊。”他說,看到母校現在發展得這么好,心里特別高興。幼兒園的愛國主義教育開展得不錯,沒想到園內還有核潛艇小展覽,這很有意義。
?
黃旭華在鳳山街道鳳翔社區。
?
沿著鳳翔社區的小巷子一直走,黃旭華說,以前的路沒這么好走,如今記憶中的小巷子變“窄”了,干凈了,“大”井也變“小”井了。
?
黃旭華與夫人李世英在鳳山街道鳳翔社區鳳山舊居前合影。
?
來到鳳山舊居,黃旭華講起以前的故事,重溫和已故母親在此生活的點滴。離開時,黃旭華在鳳山舊居外的宣傳欄上看到了自己父母親的照片,他提出要在宣傳欄前合影留念,還要把父母的照片拍進去,拍成“全家福”。這一刻,他完全不像一位九十多歲的高齡老人,更像一個想向父母匯報近況、圍著父母“討”歡喜的小男孩。
?
黃旭華與夫人李世英、小女兒黃峻合影。
?
黃旭華一家及其六弟夫婦合影。
?
記
者
手
記
黃旭華這一名字,如今已是家喻戶曉,但他仍是那個無時無刻都在思念和牽掛著家鄉的“普通”老人家。對于黃旭華而言,一人一物總關情,家鄉的一草一木都充滿了回憶與思念。這些年,雖然父母親不在了,他依然牢記母親當時“常回家看看”的囑咐,多次回家鄉走走看看,探親謁祖,一解鄉愁。
無論黃旭華身在何處,海陸豐革命老區人民將永遠以這位偉大的時代楷模為榜樣,為他感到驕傲自豪,對他充滿崇敬之情,隨時歡迎他回家鄉看看,感受家鄉變化,體驗親情鄉情!
?
編輯:鄭潤文 黃思琪(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