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要素保障 推動工作落實
在實施“百千萬工程”中強擔當勇作為
——訪市自然資源局局長周豪
“實施‘百千萬工程’是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促進城鄉一體化的重要舉措,對探索城鄉發展新路、加強鄉村振興以及促進廣東省內城鄉經濟、社會和生態一體化來說有著重要意義,也是我們汕尾加快革命老區全面振興發展的難得機遇。” 近日,市自然資源局局長周豪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道。他表示,今年以來,市自然資源局秉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的理念,牢牢扭住要素保障這個“牛鼻子”,嚴格落實“要素跟著項目走”工作機制,著力從規劃引領、空間支撐、資源保障三個方面推進“百千萬工程”,為構建更高水平城鄉融合發展格局貢獻力量。
圍繞自然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開發利用,市自然資源局不斷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充分發揮規劃引領和空間支撐作用,為推進“百千萬工程”鋪路搭橋,更好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和促進城鄉高質量發展。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市自然資源局主要通過兩個“到位”強保障,為“百千萬工程”做好規劃支撐。一是統籌引領到位,從“市縣鎮”三級層面為“百千萬工程”的實施做好堅實的上層規劃指引。在市域層面,通過構建“中心城區-副中心-重點鎮-一般鎮”四級等級結構,助力市域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的城鎮體系;在縣域層面,深入貫徹落實市委《關于貫徹落實〈中共廣東省委關于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決定>的實施意見》精神,推動形成特色鮮明的縣域發展格局;在鎮域層面,劃定以鎮域為單元的主體功能區格局,整合引導自然資源要素按照不同功能定位進行差異化配置。二是空間保障到位,積極引導資源要素向區域協調重點地區和重大平臺集中布局。如在“三區三線”的劃定過程中,市自然資源局充分考慮重點地區和重大平臺的建設需求,優化調整了永久基本農田及生態保護紅線等限制性要素, 六大重點平臺共計劃入城鎮開發邊界內37.08平方公里,可新增建設空間14.75平方公里。
在實施“百千萬工程”過程中,市自然資源局結合我市發展實際,不斷強化資源保障。為保障各類項目用地需求,在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保障上,市自然資源局堅持分級分類保障,按照“要素跟著項目走”原則全面保障“百千萬工程”各類項目用地需求,著力在做大做強縣域經濟、完善縣鎮村基礎設施、鄉村振興三個方面下功夫。在做大做強縣域經濟中堅持制造業當家,全力承接產業轉移主平臺園區建設,每年安排40%以上的市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用于產業用地,進一步支持先進制造業項目在我市落戶;在完善縣鎮村基礎設施上,對重大交通、水利設施項目用地,全力指導各地按程序將項目納入省政府重大項目清單,申請使用國家指標予以保障,為各類民生設施項目申請使用省指標保障項目用地,并全力通過“增存掛鉤”爭取用地指標,對其余各類設施建設項目予以保障;在鄉村振興發展上,每年安排10%以上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保障鄉村振興各類項目用地。
近年來,我市立足海洋資源稟賦,以實施“興海強市”示范工程為牽引,重點圍繞打造海上風電、海洋工程裝備、現代海洋漁業等產業集群精準發力,切實把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對此,市自然資源局高度重視海洋經濟工作,主要通過四個方面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堅持規劃引領,印發實施《汕尾市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在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規劃中優化海洋發展空間布局,大力拓展深遠海海域,為海洋牧場、海上風電等項目建設預留充足空間,支持沿海縣立足本地優勢創建以海洋牧場為重點的省級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二是嚴把用海閘門,加強海域使用審批管理,提升審批管理質量,加快推進用海項目建設,打造海上風電、海洋生物醫藥為主的產業集群,形成區域經濟增長極。三是探索海域使用立體分層設權,支持海洋牧場與休閑旅游、海上風電、海上光伏等用海活動融合發展,支持以馬宮、甲子漁港為龍頭,文旅為依托,漁業為基礎,打造集漁船避風補給、漁貨交易、冷鏈物流、精深加工、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現代漁業經濟區。四是打好生態牌,全面提升海洋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通過編制《汕尾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0-2035年)》,逐步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態修復機制,并推進品清湖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開展陸豐市金廂鎮山門砂質海岸線生態修復、紅樹林營造修復工作,進一步推進汕尾美麗海灣建設,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周豪還表示,作為“百千萬工程”的要素保障部門,市自然資源局將全面加強組織保障和政策支撐,充分發揮我市自然資源優勢,優化資源配置,切實將國家、省出臺的各項政策措施有效轉化為我市發展紅利和發展動力。一方面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促進黨建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探索建立海域儲備中心,并增強政府調控海域市場能力,規范海域市場運作,促進海域資源合理利用,拓展和深化海域資源市場化配置。另一方面通過強化政策供給,精準滴灌,盡快盡早釋放政策紅利。一是堅持深化改革破解要素制約難題。完善點狀供地和設施農用地政策,全力保障城鄉項目用地需求;推行創新型產業用地(MO)試點的實施意見,進一步促進創新型產業發展,規范創新型產業用地管理。二是激勵存量土地盤活利用。制定全市“節地提質”攻堅和存量土地處置行動方案,推動鎮村存量用地盤活和閑置土地處置,特別是大力盤活一批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切實提高村居用地使用效益和人居環境品質。三是探索“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專業種植”模式,通過編制《汕尾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補充和恢復耕地工作的實施意見(試行)》,有序推進補充和恢復耕地工作,落實年度耕地“進出平衡”。四是聚焦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在全市工業園區全面推行“區域評估”和新增工業用地“標準地”出讓制度,加快推進工業項目落地;制定工業物業分割(分割轉讓)不動產登記實施細則,鼓勵建設高標準廠房、工業大廈并允許按幢、層辦理不動產首次登記、轉移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