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來,紅海灣經濟開發區田墘街道作為我市第一批“民情地圖”應用推廣試點鎮街之一,在建強、管好、用活等關鍵環節積極探索、精準發力,持續推進“民情地圖”賦能基層服務治理。
田墘街道成立 “民情地圖”建設應用推廣工作領導小組,下設“民情地圖”辦公室并組建8個工作專班,全力推進“民情地圖”建設運作,并做實基礎數據歸集。在元旦、春節期間,工作專班放棄休假,開展初期數據采集,2月下旬全面完成53類業務數據和“一標三實”基礎數據收集并上圖,以豐富的數據勾勒出“民情地圖”輪廓。同時,做強聯勤指揮中心,依托聯勤指揮中心“主陣地”,整合應急、消防、公共服務等部門資源,建立以綜合治理為核心的“1+N”聯動機制,推動“底數情況全面掌握、流程管理全面打通、職責資源全面激活、治理工作全面落實”。此外,做細網格服務管理,科學細分網格,構建“1+12+54”三級網格布局;組織街道108名網格聯防隊員、24名專職網格員開展專題培訓22場;結合縱深推進“一親三心”活動,建立網格事件上報響應處置“一日一通報”機制。截至目前,街道累計發布“善美村居”信息959條、工作記錄4199條,事件上報1653起,有效處置率100%。
田墘街道依托“民情地圖”,聚焦群眾關注的高頻事項和基層治理重點領域,及時掌握村情民意,及早化解矛盾糾紛,取得三大成效。一是“小網格”惠及“大民生”。街道組織轄區黨員干部和網格員結合“民情地圖”,堅持“四訪三問”,讓干部與群眾“說得上話”、進村“認得了路”、入戶“辦得成事”。針對春耕干旱缺水灌溉訴求,網格員及時上報聯勤指揮中心,各村(社區)快速反應,采取松土、清淤、調水措施,并投入資金約200萬元,對引水渠進行清淤清障14393米,新建多座水泵站、儲水池,解了群眾燃眉之急。二是“小指尖”實現“大治理”。街道堅持問題導向,對“民情地圖”反映的平安建設、社會治理等突出問題,做到有呼必應、即交即辦、限時辦結。近段時間,第二社區網格員在巡查時發現在建的呂氏祖祠與港籍陳姓鄰居發生宅基地糾紛。事件上報后,“民情地圖”協作機制馬上響應,街道、社區兩級迅速到點到位開展處置,第一時間把不穩定因素化解在萌芽階段。三是“小防范”推動“大排查”。街道借助“民情地圖”,全面掌握源頭性、預警性信息,變“被動防患”為“事前排查”。近段時間,在日常巡查山塘水庫時,網格員發現石新村盤仔水庫溢洪道堵塞,溢洪道兩側邊坡不穩定,壩后存在蟻穴等問題,立即上報聯勤指揮中心批轉,相關職能部門快速響應,實行大排查,統籌投入約15萬元將問題全部整改到位,避免了“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田墘街道以“民情地圖”海量數據為基礎,分析不同時期、不同群體的服務需求和利益訴求,因時而變、因勢而新,推動“民情地圖”應用與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街道一方面優化智慧黨建、鄉村振興等應用場景,突出結合疫情防控,有效發揮大地圖、大管網作用,助推宣傳摸排、人員管控、疫苗接種等防控任務落實落細,并引導群眾通過“善美村居”小程序預約接種疫苗,讓數據多跑腿、群眾少排隊。另一方面,依托“民情地圖”,運用“事件研判”機制,定期開展村情綜合分析,實現服務精準化。其中,針對巡查發現的部分村莊存在撂荒土地的問題,率先以紅湖村作為先行試點開展“三塊地”改革,在短短兩個星期內,使全村6個村民小組362戶村民自愿將1100畝土地托管給經濟合作社流轉種植,盤活農村土地資源,優化土地資源配置。街道還通過善美網格收集“小民情”,結合“民情地圖”大數據運用,及時掌握征地拆遷等重點工作中涉及的民情社意,使征地拆遷等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破解發展瓶頸。
記者?林志鵬
?
(來源:汕尾日報)
?